• 艺术创作观点
我自幼研习油画,在美术学院学习期间,主修专业也是油画。但中国画也对我影响很深,毕竟我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。不过如果我同时系统地学习油画和中国画,那样不见得会成功,至少在观念上肯定会矛盾,因为两种绘画体系在思维观念和绘画技法上有许多相悖之处。而正因为我系统地学了其中一种(油画),就对另一种产生探究精神,因此在美院求学时我也选修了中国画,因此,我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一边保留着西方油画的创作方法,一边也结合了中国画和书法。我常把油画和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技法进行融合互补,它们的碰撞会呈现出一些新的效果。
比如说,在青铜器、京剧系列等油画作品中,我融入了中国画里的灵魂——气韵,通过笔势交际、意象神韵、主观色彩、构图布局等方法将“气韵”精神融贯到油画创作中去。我的京剧系列中运用了中国古代壁画和民间艺术中,浓烈的色块对比,也运用到中国画中常见的泼染、浸染的方法。我也喜欢进行中国水墨的创作,我在宣纸上画水墨时也会运用油画的丰富色彩层次,冷暖的对比,明暗结构,以及现代构成的一些形式。这样的中西方观念和技法的融合逐步形成了我的个人绘画风格。
东、西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是艺术界讨论了一百多年的话题,近代以来,东、西方的艺术家们也一直在互相影响和交流,在当今步入全球化的时代,众多艺术家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。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自然也不例外。东、西方艺术的对话交流涉及到意识形态,文化背景、信仰等诸多问题。很多人会思考的是在这过程中,是否需要保存一部分东、西方艺术的主体性不变,还是顺其自然地让它们去对话、消解、互融,未来的艺术发展向何处,没人可以预见,只能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得到验证。
我的每一阶段创作,都在试图建构、解读、表达个体在生命中的经验和情感。也在传达着我的艺术哲学:就是我一直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、信仰、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的思考。而创作风格的改变是为了题材和形式的需要,只要能合适地表达,创作手法可以多样。现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现象,就是不论创作何种风格类型,各种材料都是可以融合运用的,这便解放了材料对创作的限制。
作品描述Description of works
Susan, materials :Oil on linen, Year produced:2009, Height/Width/Depth : 84 x 80 x 4 cm
画面中是一个有着空洞黝黑的大眼睛的女人。她的眼睛传递给人的东西,也是忧郁,直白,孤独,需要,无助。 SUSAN的眼睛象一面湖水,鸟巢似的头发配她瘦削的下巴,看上去有点象只鸟。这副画有我自然画进去的东西,也许她的面孔里面有我自己的生命情感吧,看了画中人后,我想每个人感受到的东西,并不会都是我企图传达的,每个观众也都是创作者,用他们的理解继续创作着这幅画。之所以把眼睛画这么大,是想让你看到她的灵魂,但眼睛黑幽幽的深不见底,也不会让你那么容易地领悟到她的心,看久了,也许会被这双眼睛看到你的心。
翅膀Wings materials: Oil, acrylic on linen , Year produced: 2010, Height/ Width/ Depth : 113.5x59 x 4cm
她的两只隐放在背景后的手,象萎缩在背后枯干的翅膀,我画的时候想到的是折翼的天使。画面近似单色,除了脸上的绯红和抹胸的绿。背景的深色(生命的过程如在漆黑的路上走着,偶尔透着一点稀薄的光线)流淌到她的身上,"翅膀"放在暗黑的背景里。她的眼神忧郁、无奈、迷离、呆滞。她给人感觉并不是我们理想中洁白纯净的天使,也许她从小幻想成为天使,但成长的背景和经历使她与梦想越来越远,满身的创痕如何走入天堂呢?即使还有翅膀,也不能象天使那样飞了,她不愿玷污梦中天使的圣洁,但从她麻醉的瞳孔和脸颊的绯红里面,仍有一小块对理想世界的恋惜和向往。在这个世上, 即使风尘中的沙子,也有梦想的权利。
蝴蝶 Butterfly, materials :Oil on linen , Year produced:2010, Height/ Width/ Depth : 127 x 80 x 2 cm
画面中右边的女孩脸上晃动的五官,模糊的重叠,单色调,殷红的嘴唇,都在传递一种暧昧和社会对她们的不确定性.背景是我常用的深邃的暗色,黑会使人产生暧昧神秘的联想,同性恋的生活在中国人意识里,仍是带有神秘色彩的,带着神秘感的情欲。崇高和世俗,往往都很脆弱,我们何不把它们归置于生命的情感经验,让它们自生自灭呢?
午餐 Lunch, materials :Oil on linen , Year produced:2007, Height/ Width/ Depth : 110 x 150 x 3 cm
几个普通的劳动者,拾荒者聚在一起在吃着午饭。他们每天在工地上干着繁重的体力活,或打着短工,或走街串巷地拾荒,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,城市垃圾的清道夫,用汗水让城市发展着,并清理着人们丢弃的垃圾。他们付出很重的体力,却吃着简单的饭菜,但脸上还显出满足、淳朴的笑意。
《广场》 165×155cm 油画 2004,获“庆祝建国55周年第十届全国美展湖北省展”佳作奖;第九届“楚天群星奖”,作品编入《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作品集》;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画院创作研究成果作品集》。
这是一群在中国的农历新年之前的几天,聚集在火车站广场,准备回家过新年的进城务工者。他们的身份,回到农村是农民,进城就是工人,所以在中国,也叫他们“农民工”。他们常年离开家乡,在外地打工挣钱,再把钱寄回老家盖房子,有少数也留在了城市。中国城市的建设,“农民工”做了很大的贡献。
戏剧系列-炫舞 Drama series-Dazzle, materials : oil, Acrylic on linen , Year produced:2009, Height/ Width/ Depth : 139 x 180 x 4.5 cm
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代表,在2010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,我认为京剧艺术不应只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瞻仰和怀念,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,同样需要发展与创新。于是我在2009年开始创作《大京剧》系列作品。这个系列使我为积累了多年的思想、情绪、色彩找到了爆发点。《大京剧》系列延续了我对东方文化符号的表达和探索。我改变了大多数画家描绘京剧人物时,用静止的人物摆一个造型的方式,我把角度放在人物神态、服饰、动作与光影之间产生的感受上,借鉴DV镜头映像的视觉效果。用“动态的手法捕捉不容易捕捉到的发生”、用“五彩斑斓”的动感色彩,把中国京剧里的英雄角色描绘出飒爽英姿、惊艳炫目的气势。
中国京剧系列作品是属于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背景的,我觉得它不太适合简单地用具象写实的手法表现。我们中国的绘画、戏曲、太极和中医等文化形态始终贯穿着道法自然的精气神。意在笔先,注重神韵是更符合京剧本有的气质的。在创作京剧题材之前,气韵神采应自在心中酝酿集聚,并不需要对草图反复地修改,心到手到笔到,气贯始终。
在用油画创作时我融入了中国画里的灵魂——气韵,通过笔势交际、意象神韵、主观色彩、构图布局等方法将“气韵”精神融贯到油画京剧人物中去,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保存了西方绘画尊重客观自然的特点,又有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精神,这样创作出来的画作往往是先能打动我自己的,我相信,先能打动自己的作品,才能感染观众。
戏剧系列-东风破Drama series-East wind breaks, materials: Oil, acrylic on linen,
Year produced:2009, Height/Width/Depth : 182.5 x 46(×4) x 2 cm
这是一组4联画,表现的是中国京剧里著名的4位女将军。我运用了分割构成的方法,每单幅画只取一个人物的其中一部分,然后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京剧群像,他们之间的构图搭配互有关联。我在画作中借鉴了中国古代壁画和民间艺术中浓烈的色块对比,以及中国画泼染、浸染的方法,为了加强画面的动态视觉冲击力。我在中国经常去欣赏京剧演出,在观看演出时,整台演出的故事情节曲转回肠,引人入胜,而人物的动作、光影、神态、戏服、精彩的演唱等因素会让演出的艺术性得到更大的升华,这些“现象”在演出结束后在我的记忆中自行汇结成一个完整的印象,首先感染了我,也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,之所以足够激发创作欲望我想是因为整体的现象比单个现象更强烈。我会把一些瞬间捕捉到的灵感勾勒出草图,而这些草图就已经开启了创作。一场戏看完需要两小时,而灵感的出现有时候仅仅只需要巧妙的一瞬间,灵感应该是被某种真切的东西触动,可能在那一瞬间我心里的那双眼睛会比我的双手更快地抓住了它,那么在之后的创作中,我就会将画出的草图通过更深入细腻的构思和手法描绘出来。
大武生Drama series-Wusheng, materials: Oil, acrylic on linen, Year produced: 2016, Height/Width: 95 x 120 cm
武生是戏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,这幅画中描绘的是京剧中一名装配着铠甲,戴着头盔的古代大将,他舞动着长柄刀在战场上旋转跳跃,气势雄壮。武士穿戴的戏服看上去很繁重,但他的身姿却灵活自如。我在现场观看过这出京剧,我觉得他的功夫优美、稳重、沉着,表现出了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。在这幅画里,我抓住他即将转身跳跃时的一瞬间,铠甲和旗帜随风张开,长长的胡须被风带起,铠甲图案的颜色在灯光下炫目飞扬,画面上整个人物呈金字塔的构图,在动感中不失稳定。这一刻演员的前方面对的是黑暗的观众席,而我想象中仿佛黑暗里有千军万马向武士奔涌而来,又如面对黑暗大地的涌现,武士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,我在画的时候也如同置身入画里,和武士一起把沉默锁闭的大地带入敞开、色彩幽深的热烈之中。
(大武生是画作的题目,意思偏于概念化的 京剧中对角色的特定称呼,武生戏。在里面又写做武士,是把他电影化了,人物化了,用起来更生动)
戏剧系列-青衣 Drama series-Qingyi materials: Oil, acrylic on linen, Year produced: 2015, Height/Width:79 x106 cm
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位正在唱念的青衣,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,中国北方剧种多称青衣,南方剧种多称正旦。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。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、严肃、正派的人物,大多数是贤妻良母,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。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,动作幅度较小,行动比较稳重。典型的代表如《白蛇传》里的白素贞。
我并没有把画中的戏曲人物的五官画出来。我把人物的脸部,和人物形态、服装,背景都用中国画里的写意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。在中国艺术里,写意是重要的观念,绘画中的写意是很注重气韵的,是更符合京剧表演本有的气质。
我在用油画创作这幅作品,通过吸收中国画的笔势交际、意象神韵、主观色彩、构图布局等方法将“气韵”精神融贯到油画京剧人物中去,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保存了西方绘画客观造型的特点,又有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精神。
MAKYEAME materials: Oil on line, Year produced: 2014, Height/Width/Depth: 70 x 60 x 2cm
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人,他们的爱情故事在西藏流传了几百年。我画的是这位美丽的藏族女子苍老了以后的样子,她眯缝着眼看着前面,仿佛今生已接近终点,远处的佛光招引着她走向来世,与她的情人相聚。
大约在几百年前的某个星月之下,坐落在古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幢藏式酒馆里,来了一位神秘人。他看似普通,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人。恰巧这时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,她那美丽的容颜和深情深深地印在了这位神秘人的心里和梦里。从此,他常常光顾这家酒馆,与这位月亮姑娘相会。那位神秘人物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,后来格鲁派佛教严禁僧侣结婚的教规却阻隔了他和姑娘相见。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没有淡化仓央嘉措的爱情,他无时不在怀念他的恋人。为爱情的自由,凡人可以逃亡,小喇嘛可以还俗,只有他,作为达赖佛教第一人,无处躲,也无处逃。为了阻止仓央嘉措,一些当地的宗教势力派人杀死了玛吉阿米。为追忆这位月亮少女,仓央写下了一首首充满眷念和忧伤的情诗:
“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,每当升起明月皎颜,那玛吉阿米的笑脸,会冉冉浮现在心田。”
第一最好是不相见,如此便可不至相恋。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,如此便可不用相思。
“自恐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怕误倾城。世间安得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”。
藏文“玛吉阿米”的意思是:“玛吉”为未生或未染,可解读为圣洁、无暇、纯真;“阿米”是“阿妈”,原意为母亲。在藏族人的审美观中,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,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外在所有的美。因此“玛吉阿米”的全意是:圣洁的母亲、纯洁的少女、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。
自在 At ease, materials :Oil on linen, Year produced:2019,
Height/ Width/ Depth : 81 x 65 x 2.20 cm
获2019年“美国油画丙烯画协会国际在线大奖赛”优秀奖;入选2012年西班牙“从塞维利亚到中国: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奖赛”。
有一年我去西藏旅行,在拉萨的大昭寺外面看到几位坐在椅子上歇息的藏民,我感受到他们的脸上有一种专注、虔诚的神态,和自律、凝重的气息。
他们仿佛在聆听某种声音,看似专注于外境,但手中经轮和念珠一直相续,由外及内,动静结合,意境深远,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境。这个场景触动我的心灵,我感受到信仰和神在他们和我的心中同在,这便是我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所在。
盛宴 Feast, materials :Oil on linen, Year produced:2010,
Height/ Width/ Depth :162 x 113.5 x 4.5 cm
画面中呈现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容器:爵,鬲,簋,敦,尊等,以及现代的玻璃酒杯,可口可乐瓶,人头马X.O酒瓶等器皿。我试图表达的是,无论是是古代的容器,还是现代的器皿,其功能都是装盛饮料或食物,它们因形式不同由不同的质料构成,而我把它们的表象处理成近似的质感。我们可以预见,几百年后,现代的器皿也都会成为色彩暗淡古旧的文物了。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化,就是未来世界的古代文明,我想做的是用绘画方式揭示它们实体性存在。
火腿Ham, Materials :Oil on Wooden plywood,Year produced:2005,
Height/ Width/ Depth : 60 x 70 x 0.5 cm
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,工业化生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资料,人类通过对地球的控制在不断刷新和满足存在感,我画的是一个通过技术和机械化的流程制造的肉内食品——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火腿。之所以画它,是因为它是我生活中的东西,也是工业化生产给我们带来的有代表性的生活资料。我们生活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各种图像,有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的重复,成为生活中平常的事物,在技术主导的时代,人们的经验意识到的往往是事物的有用性,而忽视它的存在性,这种本质的存在却是能激发我的灵感的对象,让我产生以绘画方式揭示物象实体性存在的强烈诉求。主观意识的产生在事物本身,我习惯以自己的直觉经验去细细揣摩对象,然后使一些在平时生活中不会被选为刻画对象的物体变得具有灵性,让它能传达画布背后的情感,用色彩传递一种人类心灵可触及的神秘之景。绘画过程中,通过不断地在画布上积累起的视觉体验, 让画面具有一种亲切可触摸的真实感而同时又具有某种神秘感。现实那么复杂,存在很多神秘的东西,看不见,或者一眼看不透,有时感觉到了可又抓不住。但是,眼见的东西好歹能扑抓到,能使质朴自然的感情一直保留。一块真空包装的火腿,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质,不同的光影会带来不同的变化,最为重要的是描绘瞬息万变的对象的外表,与真实的对象原型吻合一致,通过这些来达到主客观上的一致,并将事物的瞬间永恒记录在画布上,这时吸引我的只剩下作画的过程,和我想传达的写实背后的精神内涵。
无相观音Phaseless Avalokitesvara, Year produced: 2017,Materials :pigment for Chinese painting on Korean paper,Height/ Width/ Depth : 70 x 50 x 0.1cm
这幅画里我运用了中国画泼染、浸染的方法,并融入了中国画里的灵魂——气韵。通常认为,中国的古代绘画中蕴含着一股神秘的“气”,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中提到绘画有“六法论”,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“气韵生动”,我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寓“意”之“象”、自然万物归化于心的思考,来表达作品内在的精神信息和我的审美理想。
这幅“无相观音”作品,是从佛教教义出发,以“众生皆佛”的理念创作,不执着于佛,不执着于相。因为众生无量无边,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无量无边,更因每一个众生的境界不同,见到的相便不同。《金刚经》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。佛家讲究的是放下执念,求佛心里找,相由心生,佛不生法相。这就是为何人们都称它为“无相观音”,也是创作“无相观音”的灵感来源。
四臂观音 Shadakshari Lokeshvara (Chenrezig), Materials: Pigment for Chinese painting on Korean paper,Year produced: 2017,Height/ Width/ Depth : 70 x 50 x 0.1cm
这幅画里我运用了中国画泼染、浸染的方法,并融入了中国画里的灵魂——气韵。通常认为,中国的古代绘画中蕴含着一股神秘的“气”,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中提到绘画有“六法论”,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“气韵生动”,是指以生动的“气韵”来表现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的生命和精神,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。在作品中我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寓“意”之“象”,结合四臂观音通达法性,救渡众生出离轮回的象征,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佛教寓意与“气韵生动”的审美理想之间的精神联系。
四臂观音白色的身体代表清净无瑕,前两臂合掌当胸,代表净化一切烦恼。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,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,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:“嗡嘛呢叭咪吽”。广大藏蒙佛教徒还把达赖喇嘛奉为观音化身, 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、金刚手菩萨,合称三族姓尊。代表大悲、大智、大力,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。
对我而言,创作每幅油画都是一次个人的旅行。当我在创作时,“我”似乎也消失了,个体融入创作中。 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未知。因为每天的我是不同的。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作品,我希望观众用视觉去体会,我的作品会在几秒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”。